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表彰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的通知》(省委办发电[2020]10号)要求,经过深入发动及民主推荐,广东省教育系统推荐9名广东省劳动模范候选人,2个广东省先进集体候选单位。现将简要事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为4月26日-4月30日(5个工作日),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来访、电话、信函(日期以邮戳为准)等实名制方式,向我会反映,反映问题要实事求是,电话、信函应署报真实姓名和单位。
联系人:胡建钢
联系电话:020-83871095
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1406室
公示内容如下:
一、广东省劳动模范推荐候选人(9个)
1.许能贵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许能贵,男,汉族,1964年8月生,安徽来安人,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许能贵同志为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南粤百名杰出人才培养对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粤创新奖获得者,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19年其领衔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创建的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偏瘫分期治疗方案,使残障率由国际平均的40%下降至17.9%,惠及广大患者。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他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进入“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也是立德树人的楷模,桃李满天下,曾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因长期劳累,在2015年元旦突发中风病,曾被断言要坐一辈子轮椅。凭着顽强的意志,他坚持自我针灸康复治疗,在病榻上一直坚持工作。当年5月,还在恢复期就重返岗位,全身心投入针灸科研事业。其理想信念坚定,顽强战胜病魔,勇攀科学高峰,坚守文化自信。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广泛报道。
2.苏薇薇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苏薇薇,女,汉族,1959年2月生,辽宁鞍山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九三学社社员,第一军医大学药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苏薇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在教学科研一线累计工作超过33年。已培养博士后10人、博士生36人、硕士生123人,人才培养成绩突出,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化学一类新药柚皮苷的临床前研究”,属国际首创。主持研发了中药五类新药红珠胶囊,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其专利 “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以2000万元价格实施专利技术转让。 化橘红的系统研究及产业化,带动粤西北6000多农户脱贫致富。团队近20年为中药大品种现代评价服务的品种年产值超过150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苏薇薇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70件,国际专利授权7件。
苏薇薇团队2017年获批准成立“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2017年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2019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她本人先后荣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发明人奖”、“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2018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广州“创新英雄”称号。
3.张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
张红,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广东番禺人,1989年8月参加工作,暨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职称,现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
张红同志自1989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工作,历任普外科医师、主治医师、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一直秉承着为患者既省钱又看好病的信念,花很长时间耐心地向病人解释病情与治疗方案。他和病人间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亲人和朋友的关系,在病人出院后,他还会时不时地给他们打电话,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在同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永远是那个“拔刀相助”的人;在病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永远是那个挺身而出的人。2019年11月19日,他乘坐国际航班时,遇到了一位高龄乘客出现尿潴留症状,面临膀胱破裂危险,危急老人生命。他挺身而出,选择用嘴为陌生老人吸尿,使老人免于危险,同时也令航班免于迫降。该事件得到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引发全民热议,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树立了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随后,张红医生被暨南大学授予“暨南杏林楷模”荣誉称号,入选人民日报“健康中国(2019年度)十大人物”。
4.李伟善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善,男,汉族,1962年5月生,群众,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自1987年入职以来,矢志人才培养,扎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毕业硕士123人、博士25人,主持《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和国际合作计划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重要项目,针对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的瓶颈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出了关于电极/电解液界面结构和性质的系列新理论,300余篇研究论文发表在《Adv. Mater.》《Adv. Energ. Mater.》《Acc. Chem. Res.》等权威刊物,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社会服务方面,针对锂离子电池行业关键技术受国外知识产权垄断的困厄,开展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原创性研究,开发出系列具有知识产权的功能电解液新产品,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并持续在广州天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电解液制造和供应商)实施产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业化成果“锂离子电池功能电解质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和“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隔膜及功能电解质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分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发明奖)一等奖。社会影响方面,自2014年连续6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科学家行列,获第九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郭亚兵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
郭亚兵,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湖南嘉禾人,1980年9月参加工作,198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医学博士,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肝脏肿瘤中心主任。
郭亚兵同志于2003年5月-7月北京小汤山SARS专科医院17病区主任,在广东省英德市卫生局任副局长(2006.12-2007.12),先后担任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臭氧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传染病和肝脏病临床、教学和科研30余年,在病毒性肝炎、发热等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负责或参与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8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军队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3年郭亚兵作为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赴小汤山医疗队副队长抗击非典,第一个倡导规范化应用激素治疗、倡导病区及医务人员驻地开窗通风等措施,并在全院实施,为有效治疗病人、医务人员零感染做出突出贡献。2020年1月23日,他主动请缨,奉国家卫健委之命紧急组建广东省南方医院医疗队赴武汉支援,并出任整个广东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队队长,他在汉口医院无畏艰险,带领团队精心救治新冠病人,获得广泛好评。
6.陈旻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陈旻湖,男,汉族,1963年10月生,广东潮州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陈旻湖同志是中山大学医科 “最年轻的博导”,潜心专研俗称“绿色癌症”的炎症性肠病诊疗30多年,最早在国内倡导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管理,主持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牵头20多项国内外新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顶尖杂志Gastroenterology及Gut等发表高影响力文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医疗总指挥”,严密部署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率先进行院内病毒核酸检测;开通免费发热门诊云诊室,避免病人就医拥堵;带领编写应急预案、防控方案等30多项工作指引,组织全院实战演练;组建院内治疗团队及驰援武汉医疗队;因防护物资紧缺,他动员社会力量,为医院募捐急需医疗及防护物资送往武汉前线。做为分管医疗副院长,他带领的中山一院医疗水平综合排名逐年提升。他本人先后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丁颖科技奖等多项成果奖。
7.桂元龙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桂元龙,男,教授,高级工业设计师,1965年10月生,江西九江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毕业,硕士学位,九三学社广轻支社主委,现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桂元龙教授兼任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专指委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科技设计分会理事长、粤港澳数字创意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理事长和“领航100”广东亿元企业实力提升计划工业设计特派员,为推动职业设计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精设计、懂科技、通商道、厚人文”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主导‘工学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打通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主导打造“国际数字创意谷”技术技能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轻工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主持国家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国家“双高”专业群、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等项目建设;他先后荣获“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指委“杰出贡献奖”“中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设计70人”。带领师生获得国际奖3项,国家奖49项,省级奖800多项的骄人成绩。学院被评为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模范职工小家”和“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8.陈乐天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陈乐天,男,汉族,1974年2月生,广东乐昌人,1996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研究生学历,现任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和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乐天同志长期奋战在科教行业,为我省农业应用基础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针对我国杂交稻生产瓶颈,重点研究水稻远缘杂种不育分子机理,率先克隆亚洲稻与非洲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并揭示其分子基础,为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授权发明专利3项,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他提出依托科研团队开展“教工-研究生-本科生”三级联动的党建模式,以科技攻关与科技竞赛驱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并取得突出成效。带领本科生在国际竞赛中获得3金1银奖项;其科研团队被评为“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指导研究生支部成为“全国高校百个样板研究生党支部”。他本人入选全国高校百名“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和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9.陈伟蓉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
陈伟蓉,女,汉族,1963年9月生,广东潮州人,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现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她是国际光明使者,连续七年13次远赴南太平洋、印度洋和非洲共10个国家援外医疗,并在马尔代夫开创全新援外医疗模式-建立中马眼科中心;被当地患者称为“上帝派来的光明女神”,瓦努阿图总理、马尔代夫总统等亲自接见她。她的事迹被写入2018年中国外交志,受到了胡春华副总理、孙春兰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她是眼科“女超人”,锐意创新改革,解决看病难、住院难问题:在国内率先实施敞开挂号,全天候门诊和手术制度;带领科室率先推行白内障日间病房制度;建立国内第一个小儿白内障之家;率先启动基层医院眼科能力建设项目;倡导成立我国首个眼科危重疑难病会诊转诊中心。
她是中国好医生,精湛医术使逾10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并长期致力于医疗扶贫工作;她是红烛严师,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20余名,在医学顶尖杂志发表SCI论文50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她先后荣获2018年度全国最美医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2017年12月月度人物、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南粤楷模”等荣誉。
二、广东省先进集体推荐候选单位(2个)
1.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位于广州市从化区,2007年开始独立设置,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工科类普通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现有专兼职教职工1100余人,在校学生近2万人,占地面积90.3万平方米(折合约 1355 亩),总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外语外贸、艺术与设计、人文、创业教育和继续教育9个二级学院,近50 个招生专业,基本形成了“土木建筑、经济管理、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群格局。学校以“办一所像样的大学”为愿景,按照“质量特色立校,学生成才为本”的办学理念,抓规范、强内涵、创特色、树品牌,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5万名合格人才,探索出民办高职发展的“城建模式”,为民办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住建部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单位,2019年学校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示范校,学生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竞赛冠军,“AI智能造字”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
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助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助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由151人组成,由十九大党代表、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教授任临时党总支书记。1月24日,第一批医疗队20人驰援武汉市汉口医院;第二批医疗队131人于2月7日赶赴武汉援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区。
医疗队抵汉后迅速展开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治。他们夜以继日、分秒必争,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把党组织建在一线作战“连队”上,为战“疫”提供了坚强保障。队内多学科紧密协作、打好“配合战”,密切联系医院大后方名医团队,竭尽全力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优的救治方案;因地制宜创立“逸仙ICU病房”,开启“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人文关怀细致入微,促进患者康复。他们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的博爱精神让一个又一个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第一批医疗队参与负责的病区,从2月27日至今保持连续23天零死亡记录;第二批医疗队在协和医院西院区承担了一个重症病区的医疗、护理全部工作,并支援另外两个病区,至3月20日,病区累计住院87人,出院52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秉承“博爱、崇德、求精、奋进”的院训精神和逸仙情怀,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防控新冠肺炎的最前线,不负重托,屡创佳绩,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
2020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