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激扬巾帼志,奋进新征程 【第二期】

2024-03-08 来源:本网
分享:

  在2024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在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网站、“广东教工”微信公众号推送本系统优秀女职工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女教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扬巾帼志,奋进新征程,引领教科文卫系统女教职工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拼搏奉献。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

2024年广东省先进女职工集体

  中山大学护理教育始创于1913年的广州博济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历经110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秀的办学传统和良好的办学声誉,是国内第一批、华南地区最早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学校,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培育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

  经过多年发展,护理学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护理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得教育部护理学类本科专业认证有效期8年的最佳成绩。2023年,我校护理学获批新增设的博士后流动站,护理学科首次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45名,位列中国内地第三名。

  护理学院目前教职工有34人,其中女职工29人。专任教师19名,拥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2人,其中女专任教师17名,组成了护理学院优秀又强大的女教师团队。2名教师为爱思唯尔中国区护理学高被引学者,3名教师当选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院长彭俊生教授牵头的项目“胃肠肿瘤多学科融合创新诊疗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获评第五届广东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原院长尤黎明教授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6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李琨、赵娟娟、陈志昊三位女老师在2023年全国青年教师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在护理学院这个集体中,妇女顶过半边天。

  她们春潮涌动,学科释放新动能。学院近5年获得各级科研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6项。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英文论文190篇,编写教材及著作37本。

  在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这条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上,护理学院已经崭露头角。2016年,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以及澳洲悉尼科技大学卫生学院,成立“慢性照护全球联盟研究中心”。2021年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护理联盟”。副院长张俊娥教授牵头开展多学科合作,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张美芬教授团队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2019年在护理学科顶刊《中华护理杂志》上发表标志性论文。学院教师充分利用中山大学这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平台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她们春雨润苗,教书育人更有为。学院探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育人成果显著。2019年,学院本科生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技能邀请赛”荣获一等奖。2021年,学院本科生参加教育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华中华南区赛”荣获二等奖。校友钟华荪、成守珍分别荣获第39届、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

  她们春色如许,铿锵玫瑰勇担当。为满足广东省广大在职护士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学院从1983年开始,逐步开办了夜大学、自学考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等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200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所规范化培养专科护士的造口治疗师学校。2015年开办了国内首个肿瘤个案管理师师资培训班。2017年开办国内首个泌尿外科专科护士培训项目、吞咽专科护士培训项目。以上项目均由我院女教师担任主要师资。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山大学护理教育系统的历届校友约369人,响应国家号召,巾帼不让须眉,用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和中大学子的家国情怀。

  护理学院是广州市科普游自由行的开放单位之一,自2014年起,由赵娟娟副教授团队带领和指导的急救培训项目,服务超过5000名在校学生、500多名学校教职工以及近4000名社会公众。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湾区,放眼世界,加强交流合作,合力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助力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高电压新技术教学科研团队

2024年广东省先进女职工集体

  华南理工大学高电压新技术教学科研团队是一个年青朝气、勇敢担当的团队。

  心怀国之大者,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团队围绕电网安全、数字化和智能化研究领域的挑战性难题,在架空线路覆冰感知及大数据分析、海底电缆感知、光纤在电气设备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与进展,为大湾区能源安全和广东建设国家海上风电基地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近5年累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件,获省部级和行业学会科技奖励20多项,团队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教学育人成果丰硕,团队已成为高电压技术人才培养高地。培养博士后11人,在站博士后 5 人中4人获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培养博士33人、硕士177人,其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多人获评三级技术专家或副教授,已毕业2名博士作为课题负责人分别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导的多名本科生获批省部级科技竞赛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回答“钱学森之问”。大力培养支撑强国建设的卓越工程师,推动学校与签订南方电网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成立低碳与智慧能源实验班、新型电力系统本硕博实验班等教改班,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建设实践基地群、校企教学实验室群和企业专家师资队伍等,成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