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模 礼赞劳动【第三期】

2022-04-22 来源:本网
分享:

  劳动创造历史,劳模谱写辉煌。在第132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将在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网站、“广东教工”微信公众号“楷模风采”栏目,陆续推送本系统部分劳模的先进事迹,致敬劳模,礼赞劳动,激发教科文卫系统职工以奋斗成就梦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徐瑞华

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徐瑞华,医学博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南粤百杰、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CancerCommunications》主编。

  他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建设消化道肿瘤诊疗规范;他积极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医院;他锐意进取,带领中心走向国际顶尖癌症中心。

  “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这是徐瑞华经常用来激励自己和团队不断向前走的一句话。他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追求为大家树立榜样,激励大家直面癌症攻坚克难。作为行政负责人,他以“人民是否满意”为第一标准,带领大家向着“让癌症成为历史”的梦想不懈攀登。

  赴美求学、载誉而归的他,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研究成果被30部国际指南采纳,在全球推广应用;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AMA、Nature Materials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并获得了“2021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百杰等人才项目,并兼任了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及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作为南中国肿瘤防治领头人,徐瑞华心怀患者,积极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助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消药品及耗材加成,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减轻患者负担。在他的带领下,中心综合实力在国内的肿瘤专科医院中稳居前列;在世界医疗机构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位列全球癌症中心第四位,位列国内专科医院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资助总经费稳居国内专科医院首位;57项相关临床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

  厚植医院历史文化、培育幸福同心氛围,他的多项举措,让中心四度蝉联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总工会“徐瑞华创新工作室”等荣誉,而他个人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徐瑞华曾谈到,“我们中心的目标非常高远,立足在世界最大的湾区,要有雄心和气魄,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征战世界癌症高地,成为世界顶尖的肿瘤中心,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共同为实现健康中国而努力奋斗!我们要相互照亮前程,协手前进,勇攀高峰,实现我们攻克癌症的伟大梦想!”这就是一位永不止步的医院院长、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写实心声。

罗必良

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罗必良,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之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委员,政协广东省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经济学会会长。

  罗必良教授长期从事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较早开展农业组织与制度经济及管理政策的交叉研究,并做出了创新性研究贡献。他始终战斗在教学第一线,长期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课程。先后主持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获得各种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多次参加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咨询,多项研究报告得到中央与省部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批示,所倡导并试验的“农业共营制”受到广泛关注。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曾受到中央宣传部新闻局表扬和南方日报社表彰。

全汉炎

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汉炎,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现任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

  他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近十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教改项目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

  他从一线教师到行政干部,从副校长到校长,从教三十多年来,工作岗位在变,教育初心却从未改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守正出新,提升学校办学品格;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牢记使命责任,矢志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发展。三十年的坚守奉献,得到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他长期坚守教育教学一线,业绩突出。创建发展了“三高四重”课堂教学模式,任教学生全面发展,成绩优异。培养了杨洋、林瑞辉、孙贝贝等高考总分状元在内的诸多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指导多位学生获得省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科技创新一等奖。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7篇,主持省级课题2项,主编出版著作4部,参与编写粤教版教材《物理》1-1。担任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他主张最大的教育公平就是因材施教,提倡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走科学提升之路,创建了“师资+课程+基地+社团+活动”多元一体的特色教育模式,锻造了科技创新、体育、艺术等多个全国领先的教育品牌项目。

  他勇挑时代重任,助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响应时代号召,带领学校实现“一校十区”跨越式发展,大力促进广东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新冠疫情以来,他按照上级部署,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发挥学校优势,向社会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学校不断进步,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成为广东省素质教育的旗帜和标杆。

吴波

2021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吴波,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

  多年来,他潜心科学研究,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纵向项目2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专利6件/中国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国内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行业和地方标准3部;以第一获奖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为助力解决我国大量建筑固废(每年超35亿吨)的循环利用问题,他首创再生块体混凝土结构,率先提出了大尺度再生块体与小尺度再生骨料(含工程渣土)混合利用技术,构建了其较完整技术体系,主编其首部技术标准以及后续行业标准,实现混凝土中建筑固废质量占比最高约80%,为建筑固废高效循环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与传统再生骨料混凝土相比,再生块体混凝土节省水泥等胶凝材料用量约30%,进一步降低能耗和CO2排放分别约25%-35%和20%-30%。目前,该技术已在广州、深圳等地16个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发挥了重要技术引领和工程示范作用。该突出贡献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多年专注于混凝土结构抗火研究。基于系统研究成果,建立了高强混凝土结构、异形柱混凝土结构、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抗火设计方法,主编“国内首部建筑混凝土结构耐火设计标准”,消除了三类混凝土结构的抗火设计安全隐患。发明了内置钢部件的系列钢管混凝土柱,在总用钢量相同且柱常温力学性能基本相当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柱耐火极限30%-260%。建立了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定量评估体系,率先实现了火损结构评估从静力向动力抗震阶段的跨越。目前,相关成果已在沈阳商业城、央视北配楼等工程成功应用。该突出贡献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勤勉敬业,治学严谨,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科研全过程,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性的青年人才。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90人(已毕业80人)、博士研究生38人(已毕业28人),其中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企董事长等栋梁之才。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