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也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3月13日《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其中提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农”问题是关系民族复兴的大问题,乡村振兴是实现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战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积极投身服务“三农”,实现乡村振兴。
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广东省“冲补强”特色畜牧学科旗下的珠江学者的设岗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实验室成立后相继打造了省畜禽精准育种创新团队等,实验室团队致力于“立足种业、服务产业、引领行业”的宗旨,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共享,与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推动科研人员与企业等经营主体直接联系,服务本市畜牧相关产业,解决农业产业化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或问题;团队全心投入科技脱贫攻坚,通过科技引领产业振兴,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种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筑巢引凤 ,引育结合,薪火相传“老畜牧种业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育先行。重点实验室把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放在首位。依托2016年学校首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筑巢引凤,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建设了一支观念先进,专业、职务、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目前,重点实验室目前共有固定研究人员31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副研究员7名,讲师11名,专职学术秘书与财务助理各1名,专职实验员2名,其中24人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杰青1名、万人计划获得者1名、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3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名。柔性引进珠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赵桂苹研究员,引进岭南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杰青赵书红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势头的学术梯队。
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李华教授,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唐冬生教授任省政协常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科研行政双肩挑;李英教授担任学院科研副院长,曾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三届四川省“十大海创科教人物”等称号,是实验室中生代人员的先进代表。
以杨映、向海、陈丝宇、康慧敏、谭淑雯、赵云翔等为代表的实验室青年博士,勇担重任,甘于奉献,在重点实验室、学科专业和基层党支部承担重要职责,逐渐成长为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中坚力量。
团队人员恪守老一辈“畜牧种业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实验室形成了奋勇争先、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为我国畜禽种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培养了大量人才。
研究生陈文坚在动物分类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发表中文核心3篇,主持2项校级课题,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42件,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3件,受理发明专利19件,荣获广东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个人先后获得“第十四届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一等学业奖学金、校级优秀研究生、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多项奖励。
研究生洪煜宇在读期间,在2区期刊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发表中文核心论文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件;研究生郑小壮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2篇,主持2项校级课题,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22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件,受理发明专利5件,获国家奖学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首届“十佳届研究生”等荣誉;姜慧绘同学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件,获国家级奖学金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子荣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特等奖
创新引领,勇于开拓,倾力打造高峰学科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先后建立广东省畜禽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肉鸡商业化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基因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市重点平台,成为广东省重要畜禽资源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作为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实验室谨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构建了广东省畜禽精准育种创新团队、水产抗病育种与健康养殖团队,把握动物遗传育种前沿技术,对国家种业“卡脖子”关键项目发起攻关。
近三年,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各级课题55项,科研经费达3105.5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4项,实现了国家和省重大(点)项目的突破;发表研究论文65篇,其中SCI论文37篇;申请国家专利69件,其中发明专利44件,获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2016-2018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一等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获省级科技成果5项,实现了省部级一等奖突破。
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团队先后搭建了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佛山市畜禽繁育研究中心等重点平台,申报并成功入库农业农村部动物精准智能繁育重点实验室(华南地区),重点实验室硬件与软件水平大幅提升。
为了提高团队学术视野,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先后与澳门科技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阿肯色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承担、承办重要全国性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主办与协办了“中国畜牧业大数据+动物医学智能制造发展论坛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坛;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鼓励多“走出去,请回来”的学术交流形式,同时注重邀请相关企业人才进入实验室开展技术培训,显著提升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影响力。
学以致用,产学研一体,服务乡村振兴
结合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实验室先后与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海大集团佛山南海百容水产有限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互利共赢。
实验室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清远麻鸡以及肉鸭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先后培育了“清远麻鸡”自别雌雄配套系、国家新品种“天农麻鸡”以及肉质鲜美的“天农飞鸭”等,协助企业打造了“凤中凤”、“凤中皇”清远鸡等广东省名牌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打造了广东省清远麻鸡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助推国家级清远鸡种业产业园的建设。清远麻鸡的选育与开发成为我国地方鸡种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实现了“贵州茅台酒,清远凤中凰”的美誉。
实验室构建了专门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团队,一方面服务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产学研基地,聘任相关企业负责人作为学校产业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形成了院校企产学研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创新性的打通了产业需求与科学研究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引进的“珠江学者讲座教授”赵桂苹研究员,团队与高明新广农牧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承担广东省现代种业重点项目,开展白羽肉鸡的全基因组选择,攻坚克难白羽肉鸡的“种业之芯”,取得重大选育进展和显著经济效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子到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
另一方面,还组建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农村,对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等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疫情期间,为充分发挥畜牧领域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和作用,助力基层做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养殖、复工复产等工作。科技特派员赵云翔博士等到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半溪村、周陂镇、官渡镇有关养殖户指导生猪复产工作,对各养殖场的复产和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给予细致的现场技术服务与生产指导,为养殖户精准设计详细的复产方案,并提供后续复产技术支持,助力翁源县相关镇村复工复产,促进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并向对接村捐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
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既服务本地也输出技术。
在佛山,李华教授通过院地合作,牵头建立了佛山市畜牧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推动科研人员与企业等直接联系,服务本市畜牧相关产业,扶持做强一些中小企业,解决农业产业化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或问题;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提高农民和地方企业的养殖技术水平。
在省外,通过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团队对接贵州长顺天农绿壳蛋鸡实业有限公司以及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引领产业振兴,带动贵州农民脱贫致富。此外还主动承担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工作,李华教授、陈丝宇博士等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调研,与凉山昭觉县和西昌学院加强合作,因地制宜在农产品种养、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当地特色农林牧业发展,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编辑:邓佩莹)